|日期|
2020/07/12
|放映影片|
《還有一些樹》從一封來自 1969 年的信開始追溯,信封上印記一個由四種語言寫著的警告 「不准散播謠言」。1969 年的種族衝突被稱為禁忌,雖然近年來媒體慢慢挑戰報導的界線, 但是政府還是拒絕公開事件的真相和所有機密文件。而 1969 年,也成為馬來西亞以種族為 名的暴力和歧視政策開始的一年。 本片亦涉入了馬來西亞獨立之前,早期原住民被奴役的黑暗歷史。種族主義是虛無的,包括 「種族」都只是一種社會和階級的建構,目的就是讓一些人可以保有既得利益和優越感。而 這樣的分化和操弄,放在哪一個國家看,都不會是陌生的。廖克發直言並非想拍「關於」種 族主義,而這就是,觀眾要看見它,而且知道它是怎麼成形的。他表示「我們已經可以當面 地告訴那些隱藏起來的加害人說,樹記得你們,還有人記得你們,你們所做的事。而且他們 已經有勇氣走出來,說自己的故事。」 「斧頭所遺忘的,樹木會記得。他們說出這些故事,他們是勇敢的人和樹。」─廖克發
|導演介紹|
廖克發 導演
出生於馬來西亞,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 獲大專文學獎。作品屢屢探討家族及馬來西亞華人與在地關係,最新劇情片作品《菠蘿 蜜》入圍第 56 屆最佳新導演獎項。
出生於馬來西亞,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 獲大專文學獎。作品屢屢探討家族及馬來西亞華人與在地關係,最新劇情片作品《菠蘿 蜜》入圍第 56 屆最佳新導演獎項。
|日期|
2020/07/19
|放映影片|
《無米樂》(2004 年作品)
本片獲得 2004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2004 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 / 觀眾票 選獎。 本片拍攝的是,這一群 6、70 歲的老稻農,如何面對 WTO 帶來的衝擊,同時呈現台灣農村 的生活與仍然保留在鄉鎮的傳統技藝,以及台灣悠久的種稻文化與技術----他們如何犛田、 淹水、插秧、灑肥料……等待稻田出穗,與最後的收割。 75 歲的崑濱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三炷香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工作這麼多, 錢卻沒有這麼多,錢如果像泥巴這樣翻來翻去不知有多好』,樂天的崑濱伯邊做事還要邊跟 崑濱嬸鬥嘴鼓。崑濱伯說,『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 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 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本片獲得 2004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2004 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 / 觀眾票 選獎。 本片拍攝的是,這一群 6、70 歲的老稻農,如何面對 WTO 帶來的衝擊,同時呈現台灣農村 的生活與仍然保留在鄉鎮的傳統技藝,以及台灣悠久的種稻文化與技術----他們如何犛田、 淹水、插秧、灑肥料……等待稻田出穗,與最後的收割。 75 歲的崑濱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三炷香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工作這麼多, 錢卻沒有這麼多,錢如果像泥巴這樣翻來翻去不知有多好』,樂天的崑濱伯邊做事還要邊跟 崑濱嬸鬥嘴鼓。崑濱伯說,『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 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 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導演介紹|
莊益增、顏蘭權 導演
顏蘭權 現任紀錄片導演。東吳哲學、社會系,英國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Northern Media School 劇情片製作研究所。曾任平面記者,吳念真工作室、大乙傳播公司、子易電影公司 特約導演。1999 年投入紀錄片工作至今,主題多與 921 地震有關。2003 年完成的紀錄片 《無米樂》,囊括國內各影展首獎,也引發紀錄片上戲院之新浪潮。目前除繼續長期蹲點拍 攝紀錄片,也於社區大學教導紀錄片課程。
顏蘭權 現任紀錄片導演。東吳哲學、社會系,英國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Northern Media School 劇情片製作研究所。曾任平面記者,吳念真工作室、大乙傳播公司、子易電影公司 特約導演。1999 年投入紀錄片工作至今,主題多與 921 地震有關。2003 年完成的紀錄片 《無米樂》,囊括國內各影展首獎,也引發紀錄片上戲院之新浪潮。目前除繼續長期蹲點拍 攝紀錄片,也於社區大學教導紀錄片課程。
|日期|
2020/08/02
|放映影片|
《買房子賣房子》(2020 年作品) 退休後的林桑,生活是陪孫子在巷弄學步,遛狗,外加定期與親家打高爾夫。他前陣子迷 上了水岸宅的風景,相信那種視野,更能搭配白手起家的馳速人生。在這個不斷拆毀與重 生的城市,買房賣房、用錢賺錢的邏輯與買不起房子的日常,都漂浮在島國上頭。什麼是 白日夢,什麼又是現實?
|導演介紹|
林謙勇 導演
南方澳人。出生於臺北的中產家庭,大學時期來來到相對邊陲的淡水小鎮,開始接觸動態 影像。從批判的理理論獲得啟發,喜歡關心變遷的都市地景、各種跨界媒合的可能,覺得 要向世界發話,先要從出賣自身出開始。《建設未完成》為第一部紀錄長片作品。
南方澳人。出生於臺北的中產家庭,大學時期來來到相對邊陲的淡水小鎮,開始接觸動態 影像。從批判的理理論獲得啟發,喜歡關心變遷的都市地景、各種跨界媒合的可能,覺得 要向世界發話,先要從出賣自身出開始。《建設未完成》為第一部紀錄長片作品。
|日期|
2020/08/16
|放映影片|
《貢寮,你好嗎?》(2004 年作品)
一個年輕船員在等候出海的空檔,在小漁村參與了當地的反核抗爭運動,誰知一場意外將原 本爭取公義的抗爭怒吼吞沒,二十六歲的他也隨之鋃鐺入獄,小小漁村更經歷前所未有的政 治監控,以及他們與國家機器對抗的歷程娓娓道來,化為一封封的哀傷卻溫暖的問候......。 崔愫欣導演在大學念法律系時,因參加反核運動而啟發她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畢業後她進 入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就讀,毅然帶著小小 DV 住進貢寮漁村,以近距離的觀察方式,瞭解 這群純樸漁民走上街頭的心路歷程。她矢志以自己長達六年的反核生命經驗完成本片,見證 了貢寮鄉親反抗核能巨獸的漫長抗爭之路。
一個年輕船員在等候出海的空檔,在小漁村參與了當地的反核抗爭運動,誰知一場意外將原 本爭取公義的抗爭怒吼吞沒,二十六歲的他也隨之鋃鐺入獄,小小漁村更經歷前所未有的政 治監控,以及他們與國家機器對抗的歷程娓娓道來,化為一封封的哀傷卻溫暖的問候......。 崔愫欣導演在大學念法律系時,因參加反核運動而啟發她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畢業後她進 入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就讀,毅然帶著小小 DV 住進貢寮漁村,以近距離的觀察方式,瞭解 這群純樸漁民走上街頭的心路歷程。她矢志以自己長達六年的反核生命經驗完成本片,見證 了貢寮鄉親反抗核能巨獸的漫長抗爭之路。
|導演介紹|
崔愫欣 導演
紀錄片工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參與環保運動,就讀世新大 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時,曾以環境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為畢業作品,而活躍於影像記 錄與關懷社會議題的領域,崔愫欣對紀錄片拍攝有獨特的想法。《貢寮,你好嗎?》,曾 獲第 27 屆金穗獎最佳紀錄 DV 及國內外影展入選。畢業後在環境 NGO 服務,現任綠色公 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紀錄片工作者,2009 年入選雲門舞集第五屆的「流浪者計畫」, 2010 年舉辦【紀錄片與社運的追尋之旅】旅行圖文展與系列講座。
紀錄片工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參與環保運動,就讀世新大 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時,曾以環境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為畢業作品,而活躍於影像記 錄與關懷社會議題的領域,崔愫欣對紀錄片拍攝有獨特的想法。《貢寮,你好嗎?》,曾 獲第 27 屆金穗獎最佳紀錄 DV 及國內外影展入選。畢業後在環境 NGO 服務,現任綠色公 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紀錄片工作者,2009 年入選雲門舞集第五屆的「流浪者計畫」, 2010 年舉辦【紀錄片與社運的追尋之旅】旅行圖文展與系列講座。
|日期|
2020/08/30
|放映影片|
《工寮》(2018 年作品)
H 是從工廠逃跑出來一年多的印尼籍外勞,在家鄉務農過的他找到了一份農地的工作。H 也 在農地附近搭了一座仿造家鄉的工寮,還收留了從金屬加工廠跑出來的 R,R 在一次差點被 移民署抓到的經歷之後,暫時躲在工寮避風頭。今晚 H 接到了朋友 T 的電話,因為受不了 超時工作又沒有加班費,從水果工廠跑出來的她帶著另一位從汽車零件工廠跑出來的 B 一 起投靠 H。沒多久,從僱主家跑出來的幫傭 E 也突然到訪,說是朋友介紹的。 H、R、T、B、E 共同在工寮內晚餐,分享著彼此逃跑的故事、苦難的遭遇,當然相對地, 也有可以值得忍受當前處境的理由。但飯還沒吃完,又出現了從螺絲工廠跑出來的 D,原來 H 的工寮已經傳開來了。
H 是從工廠逃跑出來一年多的印尼籍外勞,在家鄉務農過的他找到了一份農地的工作。H 也 在農地附近搭了一座仿造家鄉的工寮,還收留了從金屬加工廠跑出來的 R,R 在一次差點被 移民署抓到的經歷之後,暫時躲在工寮避風頭。今晚 H 接到了朋友 T 的電話,因為受不了 超時工作又沒有加班費,從水果工廠跑出來的她帶著另一位從汽車零件工廠跑出來的 B 一 起投靠 H。沒多久,從僱主家跑出來的幫傭 E 也突然到訪,說是朋友介紹的。 H、R、T、B、E 共同在工寮內晚餐,分享著彼此逃跑的故事、苦難的遭遇,當然相對地, 也有可以值得忍受當前處境的理由。但飯還沒吃完,又出現了從螺絲工廠跑出來的 D,原來 H 的工寮已經傳開來了。
|導演介紹|
蘇育賢 導演
1982 年出生於台灣台南。蘇育賢的創作多從身邊的人事物下手,藉由丈量自我與他者、生 活與媒體的誤差值,將這之間的距離視為主體化的所在,思索一種不用窮追猛打,但可立地 成佛的主體性,這種不可思議的自信心,是他想追求的熱情跟幽默。 2007 年獲得世安藝術獎、高雄獎、台北美術獎首獎,2008 年於光州美術館個展「小生活」。 蘇育賢同時也策劃展覽,如 2007 年於北京 798「範式轉向-台灣新世代藝術的契機」、 2008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CO Q-Young Taiwanese Artist from Nobody Collection」、2010 年 TKG+「Oopject / 唉呀的物件展」等。2011 年獲選參加「第 54 屆 威尼斯雙年展: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
1982 年出生於台灣台南。蘇育賢的創作多從身邊的人事物下手,藉由丈量自我與他者、生 活與媒體的誤差值,將這之間的距離視為主體化的所在,思索一種不用窮追猛打,但可立地 成佛的主體性,這種不可思議的自信心,是他想追求的熱情跟幽默。 2007 年獲得世安藝術獎、高雄獎、台北美術獎首獎,2008 年於光州美術館個展「小生活」。 蘇育賢同時也策劃展覽,如 2007 年於北京 798「範式轉向-台灣新世代藝術的契機」、 2008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CO Q-Young Taiwanese Artist from Nobody Collection」、2010 年 TKG+「Oopject / 唉呀的物件展」等。2011 年獲選參加「第 54 屆 威尼斯雙年展: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
|日期|
2020/09/06
|放映影片|
《我不流行二十年》(2020 年作品)
樂團盛世。在經歷過二十年的起落,負責人張四十三回首曾經製作的唱片、音樂祭、舞台 演出,自覺創意苦無突破,面臨個人中年危機及公司存亡考驗;隔岸金主釋出善意,本來 只想賣廠牌,卻被眾老友上升到國家認同問題,這筆魔鬼交易到底是該做還是不做? 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睽違八年,繼《海洋熱》、《海洋熱 2》後又一本土搖滾全紀 錄。與台灣獨立音樂教父張四十三同行,拜訪唱片設計蕭青陽、角頭草創員工及各路歌手 老友,談過去談理想談心事,驚喜重現五月天、四分衛、昊恩家家早期錄音及登台的青澀 演出片段,見證台灣搖滾精神二十年,老而不殘繼續燃燒。
樂團盛世。在經歷過二十年的起落,負責人張四十三回首曾經製作的唱片、音樂祭、舞台 演出,自覺創意苦無突破,面臨個人中年危機及公司存亡考驗;隔岸金主釋出善意,本來 只想賣廠牌,卻被眾老友上升到國家認同問題,這筆魔鬼交易到底是該做還是不做? 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睽違八年,繼《海洋熱》、《海洋熱 2》後又一本土搖滾全紀 錄。與台灣獨立音樂教父張四十三同行,拜訪唱片設計蕭青陽、角頭草創員工及各路歌手 老友,談過去談理想談心事,驚喜重現五月天、四分衛、昊恩家家早期錄音及登台的青澀 演出片段,見證台灣搖滾精神二十年,老而不殘繼續燃燒。
|導演介紹|
龍男・以撒克・凡亞思 導演
阿美族人,於台大社會系畢業後專職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並於 2009 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 奧斯汀分校電影製作碩士。執導過的多部紀錄片作品,其中《海洋熱》曾於美國、台灣、 韓國獲得許多獎項和參展的肯定。 首次監製的八八風災影像紀錄作品系列,以《沈沒之島》一片,榮獲 2011 年台北電影節 百萬首獎暨最佳紀錄片獎。
阿美族人,於台大社會系畢業後專職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並於 2009 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 奧斯汀分校電影製作碩士。執導過的多部紀錄片作品,其中《海洋熱》曾於美國、台灣、 韓國獲得許多獎項和參展的肯定。 首次監製的八八風災影像紀錄作品系列,以《沈沒之島》一片,榮獲 2011 年台北電影節 百萬首獎暨最佳紀錄片獎。
|日期|
2020/09/13
|放映影片|
《面對惡靈》(2001 年作品) 在達悟族人傳統的觀念中,認為人之所以罹患疾病,是因遭到惡靈附身。患病者常被視為不 祥之人,會為周遭帶來厄運。因此,許多病人為社會隔離,無法得到完善的醫療照顧,而這 樣的情形尤其以慢性病和重病老人最為嚴重。 本片導演希瑪妮芮(張淑蘭)是蘭嶼島上東清村人,在蘭嶼衛生所擔任護士。她深深感到有 必要對被視為惡靈纏身的生病老人給予居家護理,於是集結教會和民間部落的力量,從 1997 年開始正式在全島招募義工,目的便在徹底落實居家關懷老人的工作。經過三年的努力,至 今已有四十多名義工,每週定期為獨居老人及重病患者洗澡、餵食、量血壓及提供其他相關 的醫療服務。然而傳統信仰中對惡靈的恐懼還是普遍存在於一般達悟人的心中,淑蘭及義工 們常會受到病患本身或家屬的排斥,甚至連女義工的丈夫都會禁止自己的妻子前往服務,怕 會因此召來不祥的命運。 淑蘭在接觸攝影機並參與島上的紀錄片訓練班後,企圖藉影像來幫助居家護理工作的推 動。由於她不畏艱辛地近身接觸病患老人,攝影機捕捉了許多令人動容的影像,再經過細 心的剪輯處理,完成了一部非常精彩而特別的紀錄片。
|導演介紹|
希瑪妮芮 ( 張淑蘭 ) 導演
1972 年生,台灣蘭嶼人。中華醫事技街專科學校護理系畢業。 國中畢業後,張淑蘭從蘭嶼被保送到台灣唸護校。保送生完成學業必須立刻回鄉服務,但當 時年輕的她,還留戀台灣多采多姿的生活,硬著頭皮向老師力爭打破慣例,讓她升學。好不 容易考上專科學校,同學好奇她蘭嶼原住民的背景,常問她很多關於蘭嶼的問題,但她卻常 答不出來,她才驚覺自己對故鄉的認知有多貧乏,而激起回鄉認識文化的念頭。 22 歲畢業後回蘭嶼擔任護士,主管派她到台灣接受居家護理師的訓練,那條為她預備的道 路才愈來愈明。25 歲起,淑蘭便承擔開展蘭嶼居家護理的工作,一個人騎摩托車或開著破 車,挨村探視久病的老者。也是從 25 歲起,她開始拿著錄影機拍老人、拍蘭嶼,關注隱藏 在家鄉角落,不為人知的故事,並用攝影機發聲,回看家鄉狀態。
1972 年生,台灣蘭嶼人。中華醫事技街專科學校護理系畢業。 國中畢業後,張淑蘭從蘭嶼被保送到台灣唸護校。保送生完成學業必須立刻回鄉服務,但當 時年輕的她,還留戀台灣多采多姿的生活,硬著頭皮向老師力爭打破慣例,讓她升學。好不 容易考上專科學校,同學好奇她蘭嶼原住民的背景,常問她很多關於蘭嶼的問題,但她卻常 答不出來,她才驚覺自己對故鄉的認知有多貧乏,而激起回鄉認識文化的念頭。 22 歲畢業後回蘭嶼擔任護士,主管派她到台灣接受居家護理師的訓練,那條為她預備的道 路才愈來愈明。25 歲起,淑蘭便承擔開展蘭嶼居家護理的工作,一個人騎摩托車或開著破 車,挨村探視久病的老者。也是從 25 歲起,她開始拿著錄影機拍老人、拍蘭嶼,關注隱藏 在家鄉角落,不為人知的故事,並用攝影機發聲,回看家鄉狀態。
|日期|
2020/09/27
|放映影片|
《阿紫》(2019 年作品)
雙腳小兒麻痺的阿龍原本準備孤老一生,但堅持為他組成家庭的母親,花費不少金錢及心力, 從越南帶回了阿紫。阿紫是爸爸最疼的女兒,生長在貧窮的越南農村,為了家人的生存,她 同意嫁到台灣。阿龍知道阿紫為了家庭存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但家人的歧視和控制不住 的脾氣,讓兩人漸行漸遠,在這個沒有期待的海邊小村,被捆綁的兩人日復一日,沒有盡頭。 為了完成家庭的束縛與期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導演以阿龍和阿紫為中心,輻射出台 灣社會潛在的傳統價值觀,迫於上一代的壓力娶妻生子,在沒有感情的基礎下,與新住民 的聯姻造就無數破碎的家庭,以及單親的下一代,最初要遵循的傳統,反倒岌岌可危。
雙腳小兒麻痺的阿龍原本準備孤老一生,但堅持為他組成家庭的母親,花費不少金錢及心力, 從越南帶回了阿紫。阿紫是爸爸最疼的女兒,生長在貧窮的越南農村,為了家人的生存,她 同意嫁到台灣。阿龍知道阿紫為了家庭存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但家人的歧視和控制不住 的脾氣,讓兩人漸行漸遠,在這個沒有期待的海邊小村,被捆綁的兩人日復一日,沒有盡頭。 為了完成家庭的束縛與期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導演以阿龍和阿紫為中心,輻射出台 灣社會潛在的傳統價值觀,迫於上一代的壓力娶妻生子,在沒有感情的基礎下,與新住民 的聯姻造就無數破碎的家庭,以及單親的下一代,最初要遵循的傳統,反倒岌岌可危。
|導演介紹|
吳郁瑩 導演
吳郁瑩,嘉義人,在農村長大,喜歡看台灣早期的文學作品。曾為紀錄片《阿嬤候選人》及 美國公共電視《Frontline》系列擔任剪接。2013 年起從事紀錄片製片工作,作品有《摩梭 姐妹》等。《阿紫》為其首部執導的紀錄長片,曾獲 2015 年 CCDF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ASD 特別推薦獎。 《Country Boys》的導演 David Sutherland 是吳郁瑩進入紀錄片的啓蒙老師,他也擔任 《阿紫》監製,對吳郁瑩影響頗大「當初我與他一起剪《Country Boys》花了 5 年。我想 我受他影響最深的,是他怎麼透過剪接去說故事、形塑影片的結構。」
吳郁瑩,嘉義人,在農村長大,喜歡看台灣早期的文學作品。曾為紀錄片《阿嬤候選人》及 美國公共電視《Frontline》系列擔任剪接。2013 年起從事紀錄片製片工作,作品有《摩梭 姐妹》等。《阿紫》為其首部執導的紀錄長片,曾獲 2015 年 CCDF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ASD 特別推薦獎。 《Country Boys》的導演 David Sutherland 是吳郁瑩進入紀錄片的啓蒙老師,他也擔任 《阿紫》監製,對吳郁瑩影響頗大「當初我與他一起剪《Country Boys》花了 5 年。我想 我受他影響最深的,是他怎麼透過剪接去說故事、形塑影片的結構。」
|日期|
2020/10/11
|放映影片|
《戲台滾人生》(2015 年作品)
20 年前,業餘傳統歌仔戲班「壯三新涼樂團」於宜蘭成立;老藝師過世後,由兒子接手團 長,一群快樂的傻子扛下傳承「本地歌仔」的使命;20 年後,苦撐的戲班被國家登錄為 「重要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喜獲經費補助,但附帶的評量規定卻令戲班內耗崩解,念茲 在茲的老團長始料未及,這竟是技藝失傳的最大危機。
20 年前,業餘傳統歌仔戲班「壯三新涼樂團」於宜蘭成立;老藝師過世後,由兒子接手團 長,一群快樂的傻子扛下傳承「本地歌仔」的使命;20 年後,苦撐的戲班被國家登錄為 「重要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喜獲經費補助,但附帶的評量規定卻令戲班內耗崩解,念茲 在茲的老團長始料未及,這竟是技藝失傳的最大危機。
|導演介紹|
吳耀東 導演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1996 年起拍攝紀錄片至 今。早期作品《瑞明樂隊》,獲得 1997 年台北電影獎台北特別獎。1998 年紀錄片《在高 速公路上游泳》即獲金穗獎紀錄片影帶類首獎、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並獲 1999 年山形國 際紀錄片影展小川紳介賞。
由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監製的《放流》,獲得第一屆海洋音樂影展紀錄片首獎。2011 年 作品《舞臺》入圍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北京獨立電影節、深圳灣藝穗節,及 2012 年臺灣 南方影展。《戲台滾人生》入圍 2015 南方影展紀錄片競賽及 2015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Goodnight & Goodbye》入圍 2018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單元,並獲得「評 審團特別獎」及「觀眾最佳票選獎」。同時本片也入圍 2018 年里斯本國際紀錄片影展「國 際競賽單元」。現職為「紀實影像有限公司」導演、攝影。
|日期|
2020/10/25
|放映影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2019 年作品)
死刑犯 A,殺害好友後勒贖。死刑犯陳昱安,砍殺父親 111 刀。死刑犯鄭捷,於捷運上隨機 殺人。「死刑犯」是司法給他們的一個標籤,但這三個人作為人的身分卻為人漠視,而至親 所背負之痛,更從來無人知曉……。 曾以紀錄片《起點》、《我無罪,我是鄭性澤》長期關注司法議題的導演李家驊,這次選擇 了三位犯行各異的死刑犯為主角,有人尚在服刑,有人在獄中自戕身亡,有人已遭到槍決伏 法。在「殺人償命」的正義大纛前,他們的命運殊途同歸,宛如報廢的物件,但在律師、死 囚家屬面前,標籤之後卻是一個個血肉之軀。全片以平實的採訪片段與報導影像,不拘泥於 法條本身,而是深刻表達了導演對「人」的處境的關懷,爬梳現代台灣司法死刑史之餘,也 引出了對現行體制的叩問。
死刑犯 A,殺害好友後勒贖。死刑犯陳昱安,砍殺父親 111 刀。死刑犯鄭捷,於捷運上隨機 殺人。「死刑犯」是司法給他們的一個標籤,但這三個人作為人的身分卻為人漠視,而至親 所背負之痛,更從來無人知曉……。 曾以紀錄片《起點》、《我無罪,我是鄭性澤》長期關注司法議題的導演李家驊,這次選擇 了三位犯行各異的死刑犯為主角,有人尚在服刑,有人在獄中自戕身亡,有人已遭到槍決伏 法。在「殺人償命」的正義大纛前,他們的命運殊途同歸,宛如報廢的物件,但在律師、死 囚家屬面前,標籤之後卻是一個個血肉之軀。全片以平實的採訪片段與報導影像,不拘泥於 法條本身,而是深刻表達了導演對「人」的處境的關懷,爬梳現代台灣司法死刑史之餘,也 引出了對現行體制的叩問。
|導演介紹|
李家驊 導演
李家驊,1978 年生於台北,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博士,現為朝陽科技大學傳播 藝術系助理教授。2003 年以個人生命經驗為題的《25 歲,國小二年級》榮獲山形紀錄片 影展亞洲單元特別賞。2014 年參與了記錄 318 學運的《太陽,不遠》計畫,執導其中的 《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作品尚有《夢想續航》。
李家驊,1978 年生於台北,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博士,現為朝陽科技大學傳播 藝術系助理教授。2003 年以個人生命經驗為題的《25 歲,國小二年級》榮獲山形紀錄片 影展亞洲單元特別賞。2014 年參與了記錄 318 學運的《太陽,不遠》計畫,執導其中的 《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作品尚有《夢想續航》。